王森,1996年6月本科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果树专业,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博士生导师。为早日在热带荒漠上培育出经济林,使科研成果惠及省内外甚至“一带一路”国家,11月18日,在巴基斯坦他用两包方便面度过了47岁生日。
专家说南方产不了好枣,他不信这个邪
“你看,它开花了!”11月28日,在外奔波了半个月的王森回到办公室,马上奔向花钵里的中秋酥脆枣苗。和中秋酥脆枣“纠缠”15年,让王森从一名博士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枣教授”。
自2005年起,王森就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委组织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多次派往祁东县,在紫色页岩石漠化地区解决该县枣产业问题。
北方的枣个大味甜,很多专家认为南方产不了好枣也不必育枣。王森不信这个邪。“科技特派员就是特别派去用科学知识攻坚克难的!”他先是和导师谢碧霞教授为祁东培育出了中秋酥脆枣新品种,但枣树花期与梅雨季节重叠,坐不了果。好不容易探明了亚热带地区木质化枣吊的结果机理,一些枣专家不认可。从每年的4月枣树萌芽到11月枣叶脱落,每周王森都要指导学生采集数据,实验材料上不了火车,就开车来回七八个小时送过去。经历漫长枯燥的科研实验,王森发明了“亚热带枣树坐果剂”等专利,解决了我省鲜食枣坐果率低、裂果严重两大产业瓶颈。
2016年,王森发布《南方鲜食枣栽培技术规程》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让长江流域以南第一次有了枣树栽培技术规程。中秋酥脆枣成为祁东的农业支柱产业,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8年,由王森主持的“南方鲜食枣木质化枣吊结果与促成技术”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经济林协会枣分会会长刘孟军教授带领全国枣树专家到祁东考察后,将下阶段中国枣产业发展方向由“枣树进疆”微调为“枣树进疆南下”。2019年,王森选育的新品种、新技术已应用在南方多省,发展枣树示范园20万亩,年增加产值10亿余元。
200万亩核桃树开不了花,他迎难而上
广西的河池市属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了早日脱贫致富,当地种植了200多万亩核桃树,但就是开不了花。当地政府找了很多院校和专家,但都认为河池根本就不适宜种核桃,个个知难而止。2015年,河池市核桃办前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求助。
“如果不能为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办林业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学校的老书记李去惑教授对王森讲,“干吧,不干不创,永远不可能成功,有风险就我们两个担着吧。”一老一少走进了广西河池市的大石山区。在仔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改从四川引进核桃品种。但当地林业局局长将信将疑:“你们自己先干一片试试!”
2017年春节,王森告别妻儿到河池,元宵节后开始建立示范园。但两个月过去,引种嫁接的枣树成活率只有65%。河池200多万亩核桃园“盯”着这个示范园,示范园的责任沉甸甸地压在了王森肩上。如果失败了,怎么面对河池的父老乡亲?王森夜不能寐。但责任感终究战胜了失败的恐惧。王森制定出每月的技术方案,并手把手指导工人涂白、施肥、除草、修剪、喷坐果剂。为了验证品种与技术是否有效,王森对两个代表品种分别跟踪。2019年春天,100亩示范园里,核桃树上开满了像小核桃似的花朵。核桃开花问题解决了,河池市的核桃产业迎来了曙光。今年10月,示范园收获了核桃,不过结果量尚不理想。王森表示,有信心打好这场保果技术的“攻坚战”。
努力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去”
2018年9月,王森受邀前往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做港区生态建设咨询。看到港口附近一望无际的荒漠,王森寻思着:热带干旱荒漠的经济林研究在中国还是空白,能否把中国的生态经济林扶贫模式在瓜达尔复制呢?
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和育林控股有限公司极力支持,并签署了共同筹建“中巴瓜达尔地区热带干旱经济植物联合重点实验室”的协议书。冒着酷暑,在4名荷枪实弹的巴基斯坦警察的护卫下,王森与张赛阳博士、付国赞教授一起对椰枣、圣冠枣、人心果、牛角瓜等500余种当地植物拍了照。
科研的阻力不小。不少植物超出了王森先前的认知系统,反复跟巴基斯坦和国内植物学家联系后,王森终于撰写了30余万字的《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地区热带干旱经济植物图志》一书,育林控股也开始了1500平方米的组培室建设工作。
申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的指标少,评审困难,验收也困难。为了求得巴方的支持,2019年11月16日,王森辗转多趟飞机见到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王志华参赞,寻求支持在巴寻找最好的大学合作。11月21日,在瓜达尔,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牵头,和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及育林控股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联合建设“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植物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框架协议。
11月28日,马不停蹄的王森回到了学校,他又在操心着组织团队的事。“工作艰苦,能不能出成果?出了成果,对国内产业能否有支持?一切未知。”但王森相信,有担当才能有作为,奋斗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