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寄粮丰瓜果香 心定实干勤耕耘
——开封市祥符区农林畜牧局董海英(农学87届校友)
先进事迹材料
董海英,女,现年51岁,在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是农业战线上的一位老兵,是开封市祥符区农业战线上第一位取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的农业技术人员。
1984年9月,18岁的她走进了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的前身)的大门,成为了农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从此,“粮丰瓜果香”成了毕生的追求。1987年6月,出校门进农门,成为了一名“永久牌”一线农业人。她的口头禅是“要干就用心干,干就要干好,要把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30年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技术员到中级农艺师到高级农艺师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每一步都踏实认真。她的执着,她的努力,她的付出,她的收获,感染、感动了身边人,受到了各方的好评和认可,曾获得“开封县科技拔尖人才”、“开封县劳动模范”、“开封市劳动模范”、“ 开封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开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开封市先进工作者”、“开封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先进工作者”、“ 开封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 开封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百千万科普工程优秀科普人才”等荣誉称号,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农广校系统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农广校系统教学能手大赛特等奖”。2017年被选为祥符区区人大代表。2018年5月获得“2017年度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荣誉称号。2018年9月被选为开封市人大代表。
董海英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爱岗敬业,热爱“三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技术全面,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积极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并不断摸索创新适合当地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结合气象资料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及时提出前瞻性管理建议和针对性管理措施,为农民科学耕种管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关键技术和关键生产环节的无缝对接;善于解决生产难题,负责许多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攻关、技术落地工作;熟悉“三农”,积极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力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确保农产品高产、高效、优质、安全。被大家称为“生产难题灭火器”。 为祥符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曾负责病虫测报、植物检疫、新品种新农药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工作。目前负责全区农业生产规划方案的制定、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农业科技项目技术攻坚、“三农”信息化服务工作。
一、摸索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力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升。30年来,她累计引进推广推介新品种、新农药、新型肥料100余种,摸索创新推广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技术)20余个,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000万亩次,产量、商品率、品质提高,亩增效在10%以上。其中引进推广脱毒大蒜品种,示范1000亩,推广面积10万亩,亩增产220公斤,增产幅度超20%,使全县大蒜生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2012年来,总结完善推广双季红薯栽培技术,推介龙薯九号、济薯26、烟薯25、普薯32等新品种,配套起垄覆膜、膜下暖苗、膜下暗灌、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先进技术,亩增收1200元,累计应用面积10多万亩,成为沙区增收的主要种植模式;摸索总结完善推广玉米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引进登海605等玉米新品种并配合单粒播种、种肥同播、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小麦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引进小麦新品种矮抗58、新麦26等并配合土壤药剂处理、种子包衣、氮肥后移、冬前化除、一喷多防等技术。两项应用面积150余万亩次,亩增效220元;总结完善推广红薯—西瓜、小麦(大蒜)—西瓜—菜花等10多个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应用30万亩次,亩增效1000元;推广花生机械起垄覆膜播种施药一体化、胡萝卜机械培土防绿肩、保护性耕作、秸秆直接还田、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20多项,面积240万亩次,亩增效110元。推广健身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沙区少量多次施肥、清洁化生产、保护性耕作、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等技术,示范面积10万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亩增效15%以上。参与贫困村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使每座棚效益增加2000元,增20%以上。
二、做好农业科技攻关,提振科技带动效应。作为首席专家、主要技术负责人, 负责“花生(油料)倍增计划”、“小麦(玉米花生)高产创建”、“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的技术攻关和全区670户科技示范户生产技术示范指导,重点想办法解决花生死棵烂果空壳、小麦枯白穗、玉米粗缩病、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大蒜(葱)地蛆等农业重大技术问题,平均亩增效12%以上,达到预期目标要求。曾主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编写地方标准、实施细则18个,推进了县域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三、践行保姆式服务,技术指导精准到位。祥符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土壤类型多样,种植作物种类多,技术指导服务难度大、任务重。她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甘守沃土,勤学勤思考,成为一名复合型技术人才。她常说“农作物不能逆生长,农业生产无小事,农业生产不能复制,作为技术人员必须要懂许多东西,必须到田间把脉问诊,必须能及时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她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时刻把握农作物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及时制定长期性、阶段性、针对性、应急性、警示性管理技术,并通过各种途径让农民知晓。有时甚至到了“傻”的地步,越是酷暑严寒,越是刮风下雨,她往地里跑得越起劲,2015年冬季,一天夜里天降大雪,第二天一早就深入日光温室集中产区调查指导,天黑了才踏上回家的路,乡间公路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一走一滑,有人问她你怎么那么胆大,就不怕出事,她咧嘴笑笑,说当时净想着棚里的蔬菜了;为了了解蜗牛对玉米的危害,在三伏天蹲在玉米地里连续观察,直到弄明白蜗牛在玉米田的活动规律、危害特点,并给农民提供综合防控技术;为了了解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蚜虫、节节麦等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从秋到冬,从冬到春,连续多年进行系统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农民科学防治提供技术依据;……。“农民的需要就是命令”,只要农民打电话咨询问题,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生怕农民听不明白。有时电话里说不清楚,她就在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面对面指导。为了方便群众,快速释疑解难助推技术落地,在技术指导中摸索出“互联网+远程把脉问诊开方+调查+田间面对面释疑解难+短信平台、微信群交流+信息共享”技术指导方式,将信息与生产指导有机融合,效果明显。不爱手机的她也“玩起”了微信、短信,一句句温馨的提示、建议,温暖了农民的心,深受农民欢迎。仅此每年累计挽回自然灾害、病虫害损失1亿元以上,实现增收1.6亿元以上。近年来,每年独立编写各种生产规划、结构调整方案、技术资料20余万字,实地、电话、短信、微信指导农民10000余人次,通过技术明白纸指导农民130000余人次,和电视台联合制作电视专题6次以上。确保了种、管、收各个环节有引导、有指导,真正做到产前有计划、产中有指导、产后有总结。
四、用心开展培训,助推政策、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为了提高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她认真学习,用心摸索。30年,累计培训1200余场次,其中培训技术人员70余场次5000余人次,跟踪培训农民中专生100余场次,培训驻村第一书记、村支书主任4场次1000余人,科技致富带头人300余人次,培训农民1000余场次5万余人次。累计制作各种ppt课件42个,编写印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培训教材,编写培训讲义50余万字。她的培训理论实践结合,深入浅出,针对性强,深受欢迎。比如,随着红薯调种、调苗、重茬,病虫害加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去年以来,在沙区重点培训红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许多薯农认识了红薯病毒、根腐、茎线虫等病害并逐渐掌握了防治方法。
五、搞好调查研究,为各级领导指导生产、为农民科学安排生产提供信息依据。她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腿勤、手勤、脑勤、眼勤、耳勤、嘴勤和多跑、多看、多问、多听、多写、多汇报等“六勤”、“六多”工作法,围绕三农热点、亮点、关键点,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农业产、供、销情况及农业生产动态、农村经济动态、三产融合动态,每年搜集各类文字、数字、图片信息超过10000条,撰写调查报告和信息简报140篇以上,被开封市农林信息网、祥符网等网络登载或被有关方面采纳,给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指导生产提供依据,为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信息导向,同时配合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有关媒体做好农业生产宣传工作。受到各方肯定。